王顺萍刚填完高考志愿,成绩亮眼,超了特控线。她是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太平桥乡的女孩,高中三年在丹巴高级中学读书。将来,她想当老师,回到家乡教书育人。
甘孜州地处高原,交通不便,教育资源少。过去,孩子们想上好学校,难上加难。2022年起,浙江和四川其他地方的帮扶老师来到这里,带来了新希望。他们不仅教学生,还帮当地老师提升水平,让甘孜的教育慢慢变好。
帮扶老师刚来的时候,遇到了麻烦。他们的教学方法很先进,但本地学生基础弱,语言环境也不同,直接用外地的教学方案,孩子们跟不上。比如,树德中学的课程设计很好,但在甘孜用起来效果不好。怎么办?老师们决定因地制宜,设计适合本地学生的课程。
泸定中学为学生量身定制了数学和化学的作业。康定二中开了社团课,教孩子们跳民族舞、写藏文书法,还带他们看星星。炉霍县中学的“玉锦班”甚至把捡牦牛粪做环保项目变成了学分活动,还拿了省级奖。这些课程让孩子们学得开心,也更适合他们的生活。
艺术课是甘孜学生的强项。帮扶老师发现,孩子们能歌善舞,就开了美术、音乐和舞蹈课。泸定中学的美术班连续两年升学率100%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这样的教学方式,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路。
帮扶老师还建了“名师工作室”。一个厉害的老师带几个本地老师,手把手教他们怎么上课、怎么管理学生。比如,康定二中的张琴跟着成都七中的陈威学,很快就从普通老师变成了年级副主任。她说,跟着“师父”学,不仅会教书,还明白了怎么做更好的老师。
“名师工作室”不只帮一个老师,而是让更多老师受益。雅江中学的于艳加入了杭州老师的团队,学会了新教学方法,还通过公开课把经验分享给同事。这种方式就像点亮一盏灯,照亮一大片。
互联网教室是另一个大招。康定二中的学生通过屏幕,跟成都七中的学生一起上课,讨论《平凡的世界》。这样的网络课让山里的孩子也能听到名师讲课。甘孜州367所学校都用上了远程教育,10万多学生受益。
网络课也有难题。外地老师的课讲得很好,但本地学生水平不一,学起来费劲。于是,学校用了“双师课堂”。外地老师讲完,本地老师再带着学生复习、答疑。这样,学生学得扎实,老师也进步快。
帮扶老师还带来了很多书。炉霍县中学的“二手书”图书馆收到了1万多本书。这些书是帮扶老师发起公益活动捐来的。孩子们有了书,课余时间也能泡在知识里。
甘孜州的教育变化有多大?过去几年,本地高考升学率一年比一年高。2023年,甘孜州高考本科上线率比2021年涨了10个百分点。孩子们不再觉得好大学遥不可及,老师们也有了更多信心。
这些变化离不开帮扶老师的努力。他们不仅带来资源,还让本地老师学会了怎么教得更好。比如,康定二中的语文老师彭诗琪说,跟着外地老师备课、改作业,自己上课的底气足多了。
甘孜的教育还在进步。代玉龙是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的副局长,他说,未来会继续用好外地资源,结合本地情况,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好教育。就像种树一样,优质教育正在甘孜生根发芽。
这事儿让人挺感慨。山里的孩子也能上好学,追梦想,家乡的老师也能越来越强。以后,像王顺萍这样想当老师的年轻人,会不会让甘孜的教育更上一层楼?大家觉得呢?
盛达优配-十倍杠杆炒股-股票配资网站排行-正规实盘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